□无论正规渠道的外资,还是境内外热钱,主要在高端产品市场活动,这部分市场已是严重过剩,或者说是严重脱离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,应当在一段时期内限制发展。
□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,还有城市规划,可考虑给城市的发展划圈、设限。
□房地产投机猖獗,与保有环节不征税有关。征物业税,需统一登记、统一评估税基。
□房地产业的问题,只是整个经济机体患病的一个表症,而非病源。解决问题,固然需要应急性的对症下药,但更需要长远性的辩证施治。
外资和热钱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
目前,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的70%~80%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,而国外开发资金中银行资金一般只占20%。近些年中央的系列调控措施,收紧了房地产业的资金链,迫使开发商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和海外市场。直接上市、借壳上市、信托投资公司、各类基金(公募、私募)、发债、外资合资、外资入股、海外投资银行等等,五花八门,日益多元化了。 [外资和热钱大举进中国房地产市场 专家称需限制]
一时间,上市成为潮流。例如,2004年至2005年直接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有:合生地产、富力地产、万科、华发、世茂房产、华润置地、北辰实业等。直接上市要求企业实力强,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,要信息公开、财务透明,许多企业做不到,因而选择借壳上市。例如至2006年上半年,有浙江新湖、北京万通、广东粤泰、上海浦庆、中信地产、国美集团、天津万顺等已经或谋求借壳上市,还有多家上市公司愿意借壳给房企。
一些不能上市或不愿上市的房企,乃至一些已经上市的,还努力寻求其他融资渠道。例如,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长足发展,2004年筹集资金110亿元,比2003年增长近一倍,2005年上半年融资64亿元,2005年底更有人预言,今后几年将有1600亿美元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;私募基金也暗流涌动,首创、万通、华远等都在积极运作;万科于2005年中与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签约组建了合资公司;中海地产于2005年向境外发行了3亿美元债券(7年期),等等。
更为引人关注的是,正当中央加强对房地产业调控的时候,外资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观望等待、犹豫不决的态度,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。近年来进入的外资机构有:摩根斯坦利、高盛、麦格理(澳)、瑞银、花旗、ING(荷)、美林、瑞星思达(美)、RREEF(德)、华平投资(美)、DIFA(德)、软银亚洲(日)、凯雷投资、凯德置地(新)等,均为国际顶级公司。
他们进入的方式,一是直接收购地产物业。如大摩2005年4月出资4亿收购富力集团在北京的一座写字楼,6月出资8.5亿收购上海广场4万平米商业用房,9月又出资9000万美元收购上海世贸大厦,32亿收购上海明天广场;麦格理2005年7月出资38亿收购杭州等9城市的购物中心,8亿元收购上海新茂大厦,9月又以4亿收购上海城市酒店公寓;高盛8.9亿元购入上海百腾大厦;DIFA2005年8月7.2亿收购上海华狮中心。二是入股或合资。如华平投资与阳光100、富力地产、浙江绿城、北京融科开展合作,累计出资10亿美元;美林与北京银泰、南京锋尚分别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;瑞星思达与中信合资投资山东地产项目。商务部数据,2005年房地产业外资合作项目2119项,合同金额194亿美元,当年实际利用54.18亿美元。三是注资。如RREEF向珠海“中珠上城”住宅项目注入2.25亿美元;软银亚洲和凯雷投资联合向顺驰注资4500万美元;麦格理、花旗等也都在寻找好项目投资。四是独资。如凯德置地在北京设立开发企业,2005年上半年投资达78亿人民币。五是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开展房贷业务。如东亚银行北京分行2005年业务量中,房贷已占30%;永亨、恒生、中信嘉华在广州、上海也开展了房贷业务。花旗银行也于2006年开始介入房贷。
进入2007年,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的趋势仍在继续,并未停止。
除了投资机构,海外游资即热钱也纷纷涌入。热钱主要是赌人民币升值,从各种渠道入境后,相当数量进入房地产市场,谋求双重套利。热钱到底有多少,难以彻底搞清,是笔糊涂账。但大数还可以估算。据有关研究,热钱大量涌入始自2003年,当年的数字,有说380亿美元,有说750亿美元;2004年有说600亿美元,有说700亿美元,有说800亿美元,发改委估算是1000亿美元,最高的估算是1132亿美元;2005年,看到的数据是400亿美元;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,所见为232亿美元。几年下来累计,低的估算约1300亿美元,高估算为2000至3000亿美元。至去年下半年以前,股市冷清,热钱主要进入房地产。据建设部有关研究,2004年海外热钱投入中国房市至少700亿美元。热钱属短期投机性质,很少进入实业,主要是买房卖房,大进大出。据有人研究,上海市2004年商品住宅销售额2000亿元,其中海外热钱购买占33%(央行金融司的调查为23.2%),2005年一季度进一步达40%甚至更高。2006年下半年后,股市升温,许多热钱又从房市转入股市。
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底发布,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比重占15%。我理解,这里既包括正规的招商引资,也包括热钱。